当前位置:首页 - 资讯中心 - 综合新闻
发布时间:2025/4/15
来源:
4月11日-13日,由北京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,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、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承办的“第七届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”在合肥成功召开。此次研讨会以“空气质量与全球变化协同应对下的臭氧污染防治”为主题,共交流了193个学术报告,来自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14位院士和知名学者、政府管理人员及企业代表等近6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。
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主持。安徽省副省长孙勇,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杨龙,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王磊,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、秘书长夏祖义,合肥市委副书记、市长罗云峰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院士,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院长刘建国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。
大会邀请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小曳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刘文清院士、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桥院士、浙江工业大学高翔院士、复旦大学阚海东院士、生态环境部原总工刘炳江、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、复旦大学陈建民院士、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等作大会主旨报告,共同探讨了我国大气臭氧与PM2.5污染协同防治的方向和路径,促进了我国大气臭氧污染控制相关领域学术发展与防控策略制定。特邀主旨报告环节由国防科技大学宋君强院士、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院士、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主持。
本次会议共设大气氧化性观测与模拟、臭氧和PM2.5污染演变与来源成因、臭氧污染的健康和生态风险、极端气候与极端污染事件、臭氧与PM2.5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与技术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气候变化协同应对策略与途径等6个学术议题和2个青年论坛,展示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本次大会同时举办了环境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。环境研究院与安徽省气象局、安徽省巢湖管理局、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、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4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,相关方将聚焦臭氧形成与传输机制、大气廓线探测、臭氧跨圈层交换机制及大气污染跨境传输预警监测、湖泊与水环境污染控制、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及烟气治理关键技术等多个领域,开展技术联合攻关,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。
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,环境研究院立足“双碳”战略与美丽中国建设需求,以构建“空天地一体化”环境观测体系为核心优势,聚焦大气环境立体探测、多介质污染协同治理等研究方向,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环境科技创新平台。研究院依托中国科学院及安徽省创新资源,整合“监测-治理-修复”全链条技术能力,形成了“基础研究-技术研发-工程应用”一体化创新体系。未来,环境研究院将持续深化臭氧污染成因与调控技术研究,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,为全球大气环境治理贡献“中国智慧”与“合肥方案”。